【前言】
1994年,张学良在居所静养时,得知其子即将返回大陆的消息,竟意外地强撑起身。
儿子见状大惊,立即上前搀扶父亲,不料反被张学良紧紧握住手腕,语气坚定地强调:“必须先前往北京,之后再返回东北!”
张闾琳对父亲的话感到困惑,不明白为何返回大陆还需讲究顺序。他不解北京对父亲而言有何特别之处,以至于父亲如此郑重其事地交代。
【思乡情切,归期无期】
作为东北军阀张作霖之子,张学良自幼便在这片富饶的东北沃土上成长。其父张作霖作为威震一方的东北王,对其子张学良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,张学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特质与政治视野。
张学良出生于一个政局动荡的时期,目睹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,深知战火带来的苦难。因此,他果断决定让东北地区归顺南京国民政府,这一举措为国家统一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在西安事变中,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毅然采取行动,将蒋介石软禁,此举无异于将自身安危置于险境。他们的动机纯粹且高尚: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,迫使蒋介石摒弃私心,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抗日统一大业。
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发动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,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。然而,这一历史性举动也导致张学良付出了沉重代价,遭到蒋介石的长期囚禁,其监禁生涯持续了数十载。
在漫长的监禁岁月中,张学良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。他的行动被严格限制在指定区域,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控,所有细节均需向蒋介石汇报。这种失去自由的生活,让他深陷困境,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。
彼时,他心中最迫切的渴望,莫过于重返那片熟悉的黑土地,为已故的父亲祭扫。然而,即便是如此朴素的愿望,也终究未能如愿以偿。自由固然重要,但这一未能达成的夙愿,却成了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。
随着监禁岁月的持续延长,张学良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。早年征战留下的旧疾不仅未曾痊愈,反而因年迈体衰而愈发严重,各类后遗症接踵而至。
张学良当时心中充满疑虑,认为自己可能再也无法返回故土,只能将那份微弱的期盼深藏于心。
1994年,张闾琳的归国计划出人意料地成为现实。
张学良得知此事后,紧握儿子的手,语气坚定地命令道:"务必先前往北京,再返回东北!"
尽管张闾琳对父亲此举的深层用意不甚明了,但他清晰地意识到此次归乡之旅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。此行承载着父亲深厚的情感寄托,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这趟旅程可视为对父亲"未竟心愿"的延续与实现。张闾琳深知,自己肩上的责任远超过简单的返乡探亲,而是担负着传承家族情感与完成父辈嘱托的重要使命。
张闾琳决心亲自踏上故土,细细感受每一寸土地的气息,探访家乡,前往祖父的墓前,代替父亲完成祭扫仪式。他希望通过这一行动,向祖父传达一个信息:无论是他还是父亲,都未曾辜负祖国的期望。
在得到张闾琳的多次应允和郑重承诺后,张学良方才慢慢松开紧握的手,静候儿子带回故乡的音讯。
张闾琳迅速搭乘航班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,当他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时,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。
【先到北京,再回东北】
他的首站选择了故宫,那些红墙绿瓦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流转。他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件展品,脑海中浮现出革命先驱们如何精心守护这些文化遗产的情景。随后,他前往长城,并拍摄了大量照片,准备带回给父亲欣赏。
在京期间,张闾琳不仅深入体验了当地文化,还与国内航天领域的顶尖专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。通过此次交流,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,并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。
他将在美求学期间掌握的先进技术悉数分享,通过深入交流,深入了解了我国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完整发展历程。面对祖国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,他由衷感到骄傲,更为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祖国而倍感自豪。
完成北京的访问后,张闾琳逐渐领悟到父亲坚持让他率先返京的深层用意。
对父亲而言,北京不仅是其政治生涯的核心舞台,承载着他毕生的辉煌与奋斗足迹,更是中国的心脏,象征着国家的前进方向。这座城市既是个人成就的见证,也是国家命运的缩影。
他深知自己此生已无缘重返故土,便将这份期望寄托于儿子身上,叮嘱他用心观察眼前的一切,待归来后详细转述今日中国的风貌。
张闾琳稍作停顿,随即踏上了前往沈阳的旅程。
对老张而言,这座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家族记忆。步入大帅府,每一处景致都唤起他对往昔的追忆。眼前的一草一木,仿佛重现了祖父当年在此叱咤风云的英姿。与此同时,他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在此度过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,勾勒出一幅跨越三代的历史画卷。
在相关人员的随行下,他前往祭拜已故的祖父。
在此情境下,张闾琳作为后辈,肩负起协助父亲实现遗愿的责任。他细致地整理了张作霖墓周边的环境,并谨慎地摆放了祭祀用品。
工作人员退后几步,与爷爷的遗像保持一定距离,低声细语地叙述着父亲在美国的生活经历,以及他早年对国家的付出。他完成了这一使命,将父亲的故事娓娓道来。
张闾琳并未立即启程,而是在沈阳逗留了数日。
在这段时间内,他与张家的多位亲属进行了会面。
尽管彼此初次相识,但众人间的交流却显得格外自然,毫无生疏之感。
张闾琳在亲友的簇拥下,聆听着他们热情洋溢地讲述近年来祖国的巨大变迁,同时也不时穿插着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往事。这些饱含深情的叙述,令张闾琳内心涌起阵阵暖意,感受到血脉相连的温情与归属。亲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新时代的蓬勃景象,又娓娓道来家族历史的点点滴滴,让张闾琳在感动之余,更添一份对家国情怀的深切体会。这些跨越时空的家族记忆与时代发展交织在一起,为张闾琳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温暖的画卷,让他深刻感受到根脉相连的亲情与民族自豪感。
在归国之前,张闾琳内心曾充满矛盾与困惑,然而踏上故土的那一刻,这些思绪瞬间消散。繁杂的事务接踵而至,令他无暇他顾,唯有这片熟悉的土地带来的宁静与踏实,深深抚慰了他的心灵。
行程甫一结束,张闾琳便即刻启程,未敢有丝毫延误。他深知远在美国的父亲正焦急万分,期盼着他带回重要讯息。这份牵挂与紧迫感,促使他马不停蹄地踏上归途,将责任与使命置于首位。
张闾琳抵达美国后,未作停留便立即前往探望父亲。目睹父亲憔悴的面容,他不禁回忆起曾在大帅府所见的那张照片,两者间的对比令他心生感慨。
岁月在两人之间划下了深深的鸿沟,使他几乎认不出眼前的老人。然而,当目光交汇的瞬间,那双熟悉的眼神让他确信,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父亲。时间的流逝虽改变了容颜,却无法抹去血脉相连的默契与亲情。
张学良起初显得有些困倦,但当目光落在儿子身上时,他立刻挺直了身子,急切地询问:“国内局势如何?沈阳的情况怎样了?”
张闾琳迅速展开叙述,首先描述了他在北京游览的众多历史遗迹,随后详细分享了与航天领域专家的深入交流。接着,他回顾了重返大帅府时的所见所感,并提及了协助祖父扫墓的重要经历。
张闾琳在讲述时,眼眶不禁微微泛红,声音略显哽咽:“父亲,我回到故乡后,见到了众多亲人,他们一切安好,也都在向您致以问候。”
张闾琳陈述过程中,张学良始终保持沉默,多次欲言又止。每当儿子目光投来,这位父亲却发现自己无言以对,唯有泪水悄然滑落。在倾听的过程中,张学良内心波澜起伏,想要插话却始终未能开口。面对儿子的注视,他最终选择以沉默回应,任泪水诉说着难以言表的情感。
听完张闾琳的叙述,张学良的情绪逐渐平复。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,语气中带着释然:"我此生已无憾事。虽未能亲自归乡,但有你代我重返故土,足矣。"
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。
张闾琳紧握着父亲的手,语气坚定地表示:"请您安心,我们的祖国必将日益繁荣昌盛,故乡沈阳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。作为您的儿子,我会定期回乡探望,确保我们张氏家族的后代永远铭记并回归这片故土。"
【结语】
此后,翻阅张闾琳带回的照片成为了张学良闲暇时最热衷的活动,这些影像为其晚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慰藉。同时,张闾琳也深切体会到了"落叶归根"与"血脉相连"的深层含义。
:
探析张学良晚年未归故土的核心缘由(上)张学良,这位历史风云人物,其晚年选择留居海外而非重返大陆的决策,背后蕴藏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现象,揭示其深层次的原因。首先,从历史背景来看,张学良与大陆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。作为曾经的东北军领袖,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角色,使得他与大陆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。这种历史遗留问题,无疑成为他回归之路上的重大障碍。其次,个人情感与家庭因素也不容忽视。张学良在海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,与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。对于他而言,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,重返一个充满变数的大陆,无疑是一项艰难的选择。再者,政治环境的变迁也是影响张学良决策的重要因素。随着时代的推移,大陆的政治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对于一位年事已高、渴望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,适应这种剧烈的政治变革,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综上所述,张学良晚年未回大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,也有个人情感与家庭因素的考量,更受到政治环境变迁的深刻影响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选择留居海外的复杂背景。
《党史博览》杂志社官方平台
2023年5月26日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